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成果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为我国航空工业培养了大批领军人才。工程设计类专业课“飞行器结构设计”一直是该专业所有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是引领学生进入飞机结构设计专业领域的重要基石。
面向航空工业快速发展新态势和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新要求,1990年起,陶梅贞教授带领青年教师万小朋等三位教师对“飞行器结构设计”课展开以创新设计能力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改革。30年来在课堂育人、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建成全国第一门“飞行器结构设计”国家级精品课程,辐射引领包含30门课的“飞机设计专业课程”课程群教学改革,带动其中5门课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课,每年全校近千名本科生参加课程群学习,培养了航空工业特级技术专家贾欲明和汪心文等百余名飞机结构设计领域领军人才。成果在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1所院校得到广泛应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为工程设计类专业课教学探索出了新途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做寓育人于教学的有心人”并付诸实践,三十年坚守“课堂育人”主阵地,坚持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航空报国的使命感和学习动力。建立“名师带教”和“严过三关”教师培养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素养提升,三代教师传承 “崇教爱教”,打造出国家级教学团队,第二代教师坚持担任本课程主讲教师25年以上,开创了立德树人新格局。
2)贯彻“学以致用”指导思想,接续构建强基础、重应用的课程内容体系。第一代教师编写了国内最早的飞机结构设计专门教材;第二代教师紧密联系科研与教学,将亲身经历的歼7E、运20等重大型号科研成果引入教材和课堂,与时俱进更新课程内容;第三代教师围绕实践需求进行问题导向型课程内容重构,强化知识体系对设计实践的支撑。
3)践行“能力培养”教学理念,进阶创建以项目式和探究式教学为内涵的学用结合教学模式。实施“把课堂搬进航空馆”的教学改革,创新了现场课和课内实物制作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坚持面向过程的学业考评,筑就起自主探究和讲授研讨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相促进、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协同的教学新途径,实现了能力产出阶梯式飞跃。
(2)解决的教学问题
1)如何立足课堂教学,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2)如何面向工程应用,构建强基笃实、与时俱进的内容体系?
3)如何突出能力培养,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联系?